【拓墣观点】电信大老齐喊落后,台湾行动支付的明天在哪?
台湾行动支付的龟速发展,早以让跨足这块领域的科技大老们哀声叹气、大力抨击。远东集团董事长徐旭东日前就表示,目前台湾的现金使用比率仍高达约 80%,行动支付发展速度还是走得太慢。而早在今年上半中华电信前董事长蔡力行眼见 Apple Pay 成功登陆,就已狠批台湾行动支付进展如同牛步,「令人失望」。
话虽如此,目前国内除金融、电信业者仍在努力外,「GOMAJI」、「欧付宝」、「街口支付」、「LINE Pay」等 6 款以扫瞄条码进行支付的 App 仍轮番上线,一起努力冲刺,企图做大这块市场。
业者仍争相抢进,行动支付市场前景真那么夯?
根据拓墣产业研究院的预估,2017 年全球行动支付市场规模高达 7,800 亿美元,年成长率超过两成,至 2020 年市场规模仍将扶摇直上。目前行动支付发展最快的,是智慧型手机普及率最高的美国市场,美国市场也自然成为 Apple Pay、Samsung Pay 等支付方式欲攻下的第一座滩头堡。中国市场更是最具发展潜力,支付宝、微信支付等早已成为生活必备,而今年 12 月起,微信支付终于在中国近 2,500 家星巴克门市开通,未来中国更有望超过美国,成为星巴克全球营收最大的市场,行动支付对产业版图的改变与商机绝不容小觑!
这么巨大的商机,国内业者当然也不想错过,玉山、中信、国泰等银行、电信三巨头,甚至网路服务平台商 LINE、PChome 等业者,都前仆后继地投入这块市场,可是两年来,台湾行动支付市场起飞动能始终不足。拓墣报告指出,行动支付具有的强烈地区性特质,决定了各地区发展速度。这样看来,以台湾而言,受到最大的地区性限制又是什么呢?
法规限制多,业者有志难伸
台湾于去年 1 月通过第三方支付法,至今年 6 月金管会才松绑「身分确认机制」,增设手机号码可开户「第 0 类」帐户选项,即允许用手机号码可注册为会员,惟又限制每月代收代付金额上限为 1 万元,不得储值。相较全球数位金融已发展至 Bank 4.0,金融科技(FinTech)规范已涵盖第三方支付等的阶段,台湾开放速度依然被狠甩在数条街外。
为什么台湾金融法规开放这么慢?开放后还有东一块但书、西一块门槛?据了解,政府一贯的保守作风,以及倾向保护金融业者的立场,才是最大的症结所在。
金融业者看待行动支付的态度,则是既期待又怕受伤害的。若政策放行 Apple Pay 等手机业者挟大量使用者优势杀入市场,银行就不得不与之合作,和其他支付业者分一杯羹,但若能自己做,又何苦肥水落入外人田?若政策开放第三方支付,将可替代传统金融机构部分功能,银行当然不愿让庞大商机拱手让人。
台湾本在行动支付就已落后,国内业者垂涎这块市场的同时,又担忧开放了会被国外较成熟的业者取代,因此站在政府立场,保守的法规除了能避免变动造成的金融风险外,背后也有诸多维护现行金融体系利益的考量,而换来的代价,便是市场发展停滞。
各国与台湾现今发展状况
来看看其他国家的例子。美国的行动支付是由星巴克等零售业者率先推出,透过庞大的会员数养成消费者使用习惯,支付型态逐渐成熟,引领更多业者加入。目前美国主流的行动支付采 Apple Pay 的解决方案,和信用卡绑定,对现行金融体系利益、法规上的冲击较小。而中国则因法规环境限制少,行动支付一开始由阿里巴巴等网路业者带动,也在庞大会员数支持下营运,奠定成功基础,至今支付宝已拥有 4.5 亿用户,让第三方支付成为中国主流支付模式。
反观台湾,既没有庞大的内需市场,又没有足够开放的政策环境供业者做大,若为保护本土业者缘故限制使用场域、使用模式,将使消费者使用习惯难以养成,回过头来一样伤到本土业者。
观察中国发展历程,在法规较不完善的情况下,中国对行动支付的政策是采「先放再收」,所以能够在市场逐渐做大后,再针对不足处进行管制。正因行动支付应用多元,商业模式精彩纷呈,台湾金融法规若能迈开步伐,加速开放,便能在面对如「变形虫」般的行动支付产业,拥有较佳的应变弹性。
事实上,当支付宝、微信支付主宰中国近 90% 行动支付市场后,Huawei Pay 等支付模式的推动便困难重重,用户的交易习惯将决定行动支付业者谁能胜出。因此对国内业者而言,提高竞争力,养成用户黏著度便成为脱颖而出的关键,但这一切仍将以法规开放做为前提。
展望 2017 年,台湾行动支付发展尽管步履缓慢,仍是有机会的。支付宝、微信支付在台上线将满一年,2017 年将是其在台湾市场能否发展出成功模式的一个转捩点,届时台湾方面的态度若能更积极开放,将为台湾行动支付带来一道新的曙光。